2016年年初,中国沉浸式演艺的数量不过5部,2016年年末,这个数字翻了一番变成11部。到2018年2年的时间,沉浸式演艺的数量又翻了两番,变成33部。中国的沉浸式演艺发展迅猛,形式多种多样,从近距离观赏的《又见平遥》,到国外引入的《不眠之夜》,再到地方性IP的《今时今日安仁》,中国沉浸式演艺处在一个初期急速变化且大幅度增长的阶段,之前我们探讨了《不眠之夜》等主流沉浸式演艺的套路,今天我们来介绍稍显“另类”的《成都偷心》——一个属于成都的演艺!(6月8日举行首演)
成都明信片
什么是《成都偷心》?
这是一个艺术品,既不含褒义也不含贬义的艺术品。
在超8000平米的流动空间里,观众可以自由探索168个神秘的戏剧空间,跟随整部戏5条主线,12条副线,解读86个段落,50个故事。
那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博士造了一个丑陋的人造人(怪物)但抛弃了他,然后又造了一个完美的女人造人。丑陋的人造人恨博士抛弃了他并且杀了他的妹妹和未婚妻,选择复仇,结果被博士杀死。轮回,所有角色重生。完美的女人造人义无反顾爱上了丑陋的人造人,在一起后却亲手杀死了他·····
为什么会叫《成都偷心》?
题目可以拆开读!
成都:它只是一台剧的名字,可以是一首歌,一首诗,一个口号,做成一个属于成都的IP。并没有刻意地去找成都地元素。(导演原话摘要)
偷心:到了成都,你的心、情感,就被偷走,是那种没有办法,迫不得已,又沉迷其中。(导演原话没动)
《成都偷心》是一个很“都市”的东西,里面所承载的内涵一定是只有城市里才会发生的。
官方发布故事由三条主线构成,分别是关于爱情和背叛,生活的变异,以及智能和人造人。它在于将故事铺平、打碎,观众只能依靠记忆将一个个记忆碎片拼接在一起。最终观众所体验到的是融合了自己许多主管想法的东西。
每次观剧其实是收集拼图的过程,在达到足够的拼图数量之后才有可能拼凑出完整且有逻辑结构的故事。而这个故事,通常背景极其宏大,以建立新世界观为标准,每个角色都拥有独属于自己的主线和辅线。看似有悖于戏剧中的“主角必要性”,却没有在主故事线中迷失自我,建立起了一个更加复杂的多戏剧化结构。
碎片化叙事手法
同一个故事,有点观众一脸茫然,有的观众泪如泉涌,还有的观众扭头就走。最重要的是观众的主观感受,可能被演员的一句话、一个表情触发!
在看之前,我在网上搜了搜攻略,其中有一个人的建议很有趣:看剧之前,给自己安排一顿丰盛的晚餐,这可以让你有力气奔跑。
这还不是高潮,最高潮在于,这™是真的!看这部剧,没有宣传的三万步,也至少人均一万八千步。
135分钟内,演出场馆总共3层,每层都在同时进行内容,近40名演员要在两个多小时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角色,内容量是普通戏剧的三倍。即使演员跟散了,就随意走,总会遇见新的故事。哪怕一个人去走走每一个房间也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大量碎片涌入眼球,不论是花花公子的镜子屋还是心理医生的病态,不论是隐藏小巷里的拒绝还是楼梯上的牵手,乱伦、出轨、多人共享的爱、凶杀、实验······控制与被控制,欲望与失望,质问着所有角色的前世今生。“你眼中的在一起不是一百个人、一千个人,而是两个人、三个人。”再次返回二楼,所有角色伴随寸头女孩的诗踏上转盘,定格的动作成为自己故事的切片,或主线或支线,共同歌唱。
观众必须做出选择:选择跟哪一位演员;选择停下来观看还是继续探索;选择进哪一个房间;选择是与演员在同一层围观还是走到附近的高处俯视;选择走进大厅,还是僻静的角落……
但由于舞台形式的抽离,观众没有了上帝视角,在同一栋楼中、不同的房间里,所有的故事都在同时发生,想要以传统戏剧的形式来抓取所有的故事线和细节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这种戏剧形式的观影者只能紧紧跟随某个特定的演员,观察其身上发生的一切,观众和演员以这种形式紧紧缠绕在一起。也正是出于这种戏剧设置,每一个观影者跟随的演员、看到的故事和拥有的体验都完全不同;同样一个观众,每一次的观感也有很大差别。
但是没有固定座位,需要在建筑里自己寻找演出跟着演员来回跑。而且入场总共有三个入口,一进场就可以看到表演,只要你看到脸上画着这种妆的人,那就赶紧去围观,一定有剧情。
混乱的叙事结构
碎片化的体验可以让人有更大的探索空间,却也非常容易使体验的连续性遭到破坏。
演出场景从二十人到十人到五人到两三人(最多)不等,你不可能像《了不起的盖茨比》或者《不眠之夜》一样一直跟着角色走线性剧情,就算决心始终跟住一个角色,跟住的角色很可能就走到了演员休息室去(工作人员会拦住接近休息室的观众),不得不重新探索。
有时也会作出衔接处理,比如完美女人造人圆圆与科学家妹妹张茉莉第一次见面的剧情,只有两个人,表演过程中二人会有一些与观众的互动(张茉莉会为哭泣的观众擦拭眼泪,圆圆会抱怨离开的观众是在躲她且告别),然后二者分开,圆圆走向下一个场景,如果你留下来看着张茉莉,演员会呆在原地一会,如果观众没有散去,她会说:去跟着她(圆圆)吧,我要去睡觉了!然后走向休息室。可惜大多数的衔接都不会这样处理。
从侧面可看出剧本的设计还是有所不足。有些演员附近聚集了一大堆观众,有些演员却无人过问,其实不是他们带不走观众,而是因为角色的走位和路线的安排不是十分妥当。
比如说另一个女角色C出场后会在“美杜莎之筏处”待机,这期间只有四个观众发现了她,她会用忧伤略带自嘲的眼神(我怀疑她是差点笑场!因为和她对视的观众乐的贼欢实)凝视着观众诉说自己对爱情的疑惑,随后另一个女角色D后面跟着少说五十个观众出现:“波莉!你在这儿?”
再比如,在人造人的第二次大型聚集后,所有角色又被分散,分散过程有些观众所跟随的演员直奔化妆间,而在这个阶段有戏的演员没有做好引导,非常破坏观众的体验感。
如果能在剧情的引导上做出进步,那么《成都偷心》会臻于完美!
单次体验可以观赏的剧情或许不到30%,这不仅仅是因为故事零碎缘故,更因为演出是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同时开始的。
不论是进场前分发的画册上给人预习的50个故事,还是整个剧场都让人只能看到一些互相割裂的碎片,无法串联起整个故事。同时整个环境营造的神秘感,更是加重了这种碎片化、
里面的台词往往难以被理解,不过也不需要人去理解!
“他送了我一棵苹果树,却结不出苹果。有天一只乌鸦死在了树下,我剖开它,它肚子里有颗烂了的苹果核,”如此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白,表达出了丑陋人造人的阴暗和冷漠,却没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在追随几个角色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融入到剧情当中。浸没剧真的能够将观众带进角色里,感受角色的世界:疯狂地奔跑、不停地寻找、自私却又想拥有爱、加之音乐的节奏,我便是主角的既视感。
气氛营造——都市视角
这样的戏剧不在于读懂了什么,而在于体验氛围。气氛就是一点一点从周围的环境当中与呼吸一道渗透到你的身体里,这是体验的根本!
偶然发现偷心酒吧的时候,工作人员戴着防毒面具一边用手比划着菜单另一边用文字板代替,我竟然也跟着用手比划了,全程没说话,反应过来后我都把可乐喝完了。这便是浸入体验的表现。
成功的气氛营造会影响观众的行为,并进一步反馈到体验中去。
所有角色主题色调与风格为暗黑哥特,妆容风格强烈甚至夸张,但在细节上下足了功夫。妓女的小本子、花花公子的燕尾服、妹妹的哭泣妆,人造人富有科技感的礼服,
它展现都市中年轻男女感情中的都市男女的挣扎、癫狂、扭曲与螺旋,是一种极其晦涩,甚至是压抑的情绪与氛围。
“他送了我一棵苹果树,却结不出苹果。有天一只乌鸦死在了树下,我剖开它,它肚子里有颗烂了的苹果核,”如此富有浪漫主义的独白,表达出了丑陋人造人的阴暗和冷漠,却没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室内结构很巧妙,给演员留有尽情发挥的余地,又开启不同方位的窗口让观众能够同时欣赏演出。扭曲与螺旋,那种感觉就像是恐怖片里,
主角相遇之初都会拥抱、亲吻、抚摸彼此,但那之后又是无情的嘲笑、奚落、甚至是肢体间的撕扯,最后两人还是走向不同的地方。这大概就是爱情!
未知的楼道,平面与线性空间多重叠加,巨大的装置投上迷离光影,肌理裸露的金属外壳充斥着科技感……时空被打破、重建。如彭罗斯的阶梯将观众引向更高阶的空间体验。飞檐走壁的黑色模特,林立的透明柱体,迷幻闪烁的绿光中身边来往的人亦真亦幻。
当引起自己兴趣的演员退场后你会失落,当她又出现是你会欣喜,因为道路不通你跟丢后又会有一丝焦急,把空间打通,看一样东西就多了维度,这的确是一个缺憾,总体的氛围营造,
钢琴、电视、麻将、玩偶、破碎的沥青、钢筋混凝土、围挡、建筑材料、粗糙的地面、未经粉饰的墙、隐含未知的拐角和楼梯……
但本剧在第二次高潮点后,仍用过于碎片化的形式处理,等待和留白时间过长,本有些眉目的故事线支离破碎,让观众,尤其是第一次观剧的观众非常出戏,承接后面的剧情更加云里雾里。
形式存在争议
看完演出,大家脸上全部都是懵逼
看演出前,看着这恋爱轻喜剧般的名字与极简后现代抽象画风的域上和美先锋剧场,总感觉这应该是甜甜的情感故事,结果整场下来,可以被称之为夸张的妆容与形象设计、重金属、RAP、尖叫、极具表现张力(动作幅度大)的舞美编排,在经历试听震撼之后,是晦涩的故事,尽管在开演前可以领取成都偷心介绍手册,可以知道在135分钟内在剧场各处总共有50处发生在午夜的故事,可是介绍里的故事根本和实际演出内容没半毛钱关系好吗!
小编与同事总共三人同去,演出结束走出剧场,三人面面相觑,探讨半日竟无法摸出一个大概的故事脉络,异口同声道:“没懂!”。
那要是大家都没看懂的话,40%的复购率就很好解释了,即便最低票价380!
沉浸式演出的特点就是观众走进整个话剧表演的情境中观赏,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感。不过另一方面,这同样会让观众有一种“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片面感,无法作为一个局外人的身份来看这个话剧,加强了理解的难度。
从《成都偷心》画册上我们得知,这部话剧的创作灵感来自三种维度:源于柏拉图《理想国》中对哲学的探索、源于对爱伦坡的文学概念探索、源于奇想化的建筑探索。我相信这三个维度中任何一个维度上知识储备的缺失,都会对理解这部话剧造成很大的困难,我甚至一度怀疑《成都偷心》的话剧表演者,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这部话剧。
无论如何,到了特定时间,将观众聚在一起观看一个故事,又不约而同地带着观众分开。追寻各自的故事。而观众能够被他们所带领、“控制”,这一点是非常神奇的。
就艺术层面来说,肢体大过语言的表现手法,现代舞让翻云覆雨、面红耳赤、互相猜忌变得只可意会。演员们的状态不错,能恰到好处地引导观众互动,应变能力超强。
当然,过于意识流也会引发极大的争议。过长时间没有主题的舞蹈难免会让人失了耐性,分明强而有力的台词又因为气喘吁吁和超大音量的背景音乐变得单薄不已。
饱和式内容
看完演出,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重金属、重金属、重金属!重要的事要说三遍,打死我也没想到会有重金属。打击乐、Funk、Hip-Hop、工业金属等音乐元素与前面表演所体现的疯狂与挣扎相融合。演员撕心裂肺地唱着“他把我的心脏,我的心脏挖出来,放在...”暴力与重金属的结合,造成了强烈的、心灵的撞击。正如画册上所说的:充满暴力与破坏。
有观众说是“三个小时蹦了4次迪”
不过也的确很合适,整体表现的是急剧冲击感与传染力,当你感受到你的胸口正在颤抖时,剧中人物的绝望与压力随着现场乐队的声浪穿透观众的身体。
而作者在一开始就在这部剧的内核中注入了浓厚的人文社会气息:比如有一段,在“小剧场”里,一众主角如同传销般高喊口号宣誓把意志归为一体,接下来的几段表演则会体现在这种“意志统一”后个体出现的混乱与抵抗。
这样一部戏剧演出承载了太多东西,它的内容是饱和的。道略文旅曾经分析过,沉浸式体验的故事发展是多个或单个开始,多个或单个线程、多个或单个结局。《成都偷心》最后所有观众被演员从剧场的各处带向音乐现场,全部演员在现场乐队的硬核迷幻音乐加持下,唤起戏剧现场感。人造人高唱:“我相信黑暗,我相信毁灭,我相信消逝,我相信沉沦”共同构成这场立体的、全方位的五维多媒体视听迷宫,牵动观众的神经。
《成都偷心》真正做到了用饱和内容为观众实现“多体验线程+单独结局”的体验过程。沉浸式戏剧的一大魅力在于演员带领观众逐渐把自己当作这部剧的一份子,能调动起所有的感官和身心逐渐享受剧情。《成都偷心》做到了!